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病理學的觀察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臨床資料
本組49例,男性35例,女性14例,年齡40-65歲,平均52.6歲,排除心血管病變及其它全身性疾病,無明顯的手術禁忌癥。并發(fā)下肢靜脈血栓有3例,經細心的觀察治療及護理后完全恢復。
2 發(fā)病情況
本組患者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3例,其中發(fā)生在左下肢的2例,右下肢的1例。發(fā)病時間為術后8-16天,經彩色多普勒確診,均患有下肢疼痛、腫脹、麻木、腓腸肌明顯壓痛等臨床表現。經過抬高患者下肢,囑絕對臥床休息,施以消炎、抗凝、溶栓、配合局部理療等治療護理措施后,患者治愈出院。
3 預防及護理措施
靜脈血液滯流、靜脈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是造成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因此,必須針對以上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預防。①鼓勵患者術后盡可能早起床、早活動、多飲水,切勿整天蜷縮于床上。同時,協助患者做下肢伸屈運動,改善足、趾與肢體的血液循環(huán)。②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使其保持心情舒暢。因為術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神經、迷走神經功能紊亂,血管舒縮功能失調。③防止靜脈內膜損傷:造成靜脈內膜損傷的原因有化學性、機械性和感染性三種。術后患者下肢靜脈回流緩慢,治療上應用的各種刺激性藥物及高滲溶液長期滯留于靜脈內,特別是大隱靜脈穿刺,更容易損傷靜脈內膜。要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提高靜脈穿刺技能,避免反復穿刺。連續(xù)輸液者,持續(xù)滴注時間不超過48小時。如果局部有炎癥反應,應立即重建靜脈通道,并作對癥處理。
4 患肢體的觀察及護理
①嚴密觀察肢體腫脹及消退情況,觀察了解皮膚溫濕度、顏色、感覺及肢端動脈搏動情況。②患肢抬高,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疼痛。③應連續(xù)性、不間斷地用25%硫酸鎂濕敷局部,以消除腫脹。禁按摩擠壓及熱敷患肢,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屏氣用力動作,防止血栓脫落,發(fā)生肺栓塞。
5 應用抗凝藥物觀察及護理
①用藥前了解有無出血性疾病,并監(jiān)測肝、腎功能及凝血全套。②觀察病人意識情況,詢問患者有無頭痛、惡心、嘔吐,觀察皮膚、口腔粘膜有無出血點,有無牙齦出血、鼻出血,穿刺點有無出血及滲血,注意觀察有無便血、黑便、血尿等,及時發(fā)現病人出血傾向。③觀察患者呼吸情況,防止發(fā)生肺栓塞。
【關鍵詞】病理學;實驗課;醫(yī)學教育;教學體會
病理學是一門研究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闡明疾病本質的醫(yī)學基礎學科,是連接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而且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形態(tài)學課程,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做到理知識與實驗內容相結合,高度重視實驗課非常必要[1]。理論指導實驗,而實驗教學又是理論學習的進一步驗證,學生通過肉眼觀察大體標本和顯微鏡下觀察病理切片可以將理論課上的抽象知識如:組織、器官的病理改變轉化為直觀的形態(tài)、結構學知識,通過對大體標本和病理切片的觀察,提高學生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是提高病理學整個教學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為了能使同學們理論聯系實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論課所學的病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本校本教研室的實驗課設置為多媒體示教,觀察病理切片,觀察大體標本,實驗課課后作業(yè)和實驗課考試五部分組成,爭取逐步強化教學效果。
1 多媒體運用于教學中
在上實驗課時,本節(jié)課前10分鐘復習和本次實驗課相關的理論知識,再讓學生觀察大體標本和病理切片,而這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解剖組織學基礎,有些同學解剖組織學的基礎不好,觀察大體標本和病理切片就比較困難,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觀察大體標本和病理切片,我們常常利用多媒體幻燈片先跟學生復習正常的人體組織、器官的形態(tài)結構,再講解病理組織、器官的形態(tài)結構,將傳統教學手段難以表達的教學內容和無法觀察到的病理變化通過多媒體幻燈片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示給學生。比如講授泌尿系統疾病時,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四部分組成,而腎臟是泌尿系統中最重要的器官,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將體內的代謝產物和毒物通過尿液排到體外,從而來維持機體體內水、電解質的含量和酸堿平衡,同時它還具有內分泌功能,能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腎素和前列腺素等來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腎臟復雜的結構是完成這些功能的基礎,因此學習腎臟病理學必須掌握腎臟的結構和功能。利用多媒體用立體圖片可以讓學生觀察腎單位的組成,結合一些Flas使得學生掌握腎單位的工作過程,讓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這樣既幫助學生復習了正常的組織結構,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病理情況下腎臟疾病的熱情。
2 觀察病理切片
在觀察切片前,先給同學們講授概念,然后引導學生從概念推導出光學顯微鏡下能觀察到的內容。比如要求學生觀察肉芽組織這張切片時,指出肉芽組織的概念是:由新生的毛細血管、增生的成纖維細胞和炎細胞構成的幼稚的結締組織,因此鏡下可見大量新生毛細血管向著創(chuàng)面垂直生長,其周圍有許多新生的成纖維細胞和炎細胞。另外,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病理切片時指出制作切片取材時是在正常組織和病變組織交界處取材,這樣讓同學們在組織切片的對比觀察中去理解病理組織和正常組織的變化,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掌握病理切片的結構。
3 大體標本示教
我們在學生充分理解病理切片的結構的基礎上再去引導學生推理出大體標本的形態(tài)改變,使病理切片觀察和大體標本觀察統一起來。比如可以從肝脂肪變性的概念(肝細胞的細胞質出現了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的蓄積)和顯微鏡下觀(可觀察到肝細胞的細胞質里有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空泡是脂肪被制片時的有機溶劑溶解之故),重度脂肪變的肝細胞的細胞核被蓄積融合的脂滴擠壓到一側,形似脂肪細胞)推導出大體標本表現為病變肝組織顏色淡黃、體積增大、邊緣變鈍、質軟,切面有油膩感。從而把顯微鏡下觀察的切片和肉眼觀察的大體標本有機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肝脂肪變性的病理變化。并可由肉眼觀察大體標本和顯微鏡下觀察病理切片推導出脂肪肝這種疾病的臨床表現。
4 實驗課作業(yè)
觀察病理切片和大體標本后要求學生寫實驗報告,實驗報告包括:一、實驗的目的及要求,二、實驗內容即本次實驗觀察到的大體標本的特點和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切片的特點,三、實驗結果是用紅藍鉛筆進行畫顯微鏡觀察切片的圖,通過做實驗報告繪圖可以督促學生在實驗課時認真細致,加深學生對組織、器官病理變化的記憶。本校制定了一套作業(yè)評分標準,對學生平時的實驗報告進行批改評分,然后和學生期末的實驗課操作考試和理論考試一起計算學生的本門課程總成績。
5 實驗課的操作考試
本校的病理學這門課程的總成績包括學生平時的每次實驗報告的平均分和操作考試參加還有理論考試成績各占一定的百分比,病理學實驗課操作考試包括兩部分:一是,觀察大體標本,二是,觀察病理切片。把10個標本編好序號分別放置在桌子上和6張切片編好序號放置在顯微鏡下,然后讓學生抽簽對號入座考試。實驗課操作考試可以直接、客觀的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6 實驗教學繼續(xù)改革的探討
目前本校開設的專業(yè)有中醫(yī)學和護理學這兩個專業(yè)要學習病理學這門課程,對于不同的專業(yè),教學重點應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專業(yè)我們取舍一些教材內容使病理學這門課程的教學能夠更好地適應臨床和護理工作的需要[2]。在病理學的實驗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們除了常規(guī)的書寫病理學實驗報告這項作業(yè)和期末操作考試考核外,還將學生平時每次在實驗課中的綜合表現也作為一個考核點,以減輕學生最后期末考試總成績的壓力[3]。實驗課結束后還布置病例討論,讓學生分組討論和結合書本上、網絡上的內容,最后得出答案[4]。
總之,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必要的病理學基本理論知識,能將患病的機體的組織、器官的形態(tài)結構的改變與其功能代謝的動態(tài)變化有機地結合,對患病的機體有整體的認知。病理學教師應在病理學實驗課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病理學這門課程,提高整個病理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國勝,苑光軍.病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
[2]袁錦玉.關于病理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廣東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0,55-57.
1.1制作高質量的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課件是教師的實驗教學思想的集中體現,所以多媒體課件不應該是簡單的教學素材的電子化。教師在制作口腔組織病理學實驗課多媒體的時候,應該在對教材完全吃透理解的基礎上,針對每一次的實驗課程特點來制作和設計,以使多媒體課件更家符合試驗課程。在制作的過程中要插入大量的圖片、聲音、文本及圖畫,以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和記憶。但是多媒體課件不宜制作的過于繁蕪復雜,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1.2豐富教學素材
口腔組織病理學一門形態(tài)科學,在口腔組織病理學的試驗教學中要涉及到大量的病理學圖片和組織學圖片。當多媒體課件應用的口腔組織病理學的試驗教學中以后,大大的擴展了口腔組織病理學實驗教學的素材來源。顯微鏡下圖片可以通過相機的方式轉變?yōu)槎嗝襟w課件的素材;互聯網上提供的透射電鏡和掃描電鏡下的圖片可以更加清晰的顯示各個組織之間的結構關系,利用這些素材可以制作出更加高質量的多媒體課件。解決了教材中組織圖片不多不清晰的問題。
2.口腔組織病理學實驗課使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
2.1有利于知識的學習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人獲得知識的渠道主要有視覺和聽覺。其中視覺獲得的知識占人獲得知識的82%,聽覺獲得的知識占人獲得知識的12%,兩者占人獲得知識的94%。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既可以通過視覺獲得知識也可以通過聽覺獲得知識。通過這種多感官方式獲得的知識量,是老師單一講課所無法比擬的。
2.2多媒體課件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多媒體課件所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是其他教學方法所不能比擬的。多媒體課件以豐富多彩、圖文并茂的教學方式,能更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3.在口腔組織病理學實驗課上要讓學生多看多練
關鍵詞:口腔組織病理學;實驗教學;數字化切片;自主學習
1傳統實驗教學模式的不足
口腔組織病理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很多知識單純靠課堂講解學生難以理解,而實驗課作為理論課程的重要補充,對學生加深對課本的理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的實驗課大多以學生看病理切片為主,即學生通過看病理切片來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通常是教師在課堂上先回顧理論課所學知識,然后向學生介紹實驗課所需觀察的內容,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切片標本,找到我們所講的相關結構,觀察這些結構的特點,結合課本的理論知識,對所學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并在課下完成繪圖作業(yè)。但是這樣的教學形式單一,教學過程較為沉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同時,更重要的是切片的質量以及數量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隨著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口腔組織病理學的切片數量的不足顯得極為迫切。首先,以往的口腔組織病理學組織切片在保存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包括切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退色,學生在實驗課觀察切片時不小心壓碎切片等。另外,實驗課的切片標本的來源比較稀缺,如牙及牙胚的發(fā)育,收集標本比較困難,同時還涉及到倫理學的一些知識;一些疾病的臨床發(fā)病率較低,如腺泡細胞癌,而且很難找到相對典型的結構,不適合作為教學切片。這就使得我們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改進實驗課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鞏固理論知識,提高教學質量。為此,我們在總結以往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以皖南醫(yī)學院2014級和2015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對口腔組織病理學的實驗課教學方法和內容進行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多種方法提高實驗課教學質量
2.1引入數字化切片系統
隨著互聯網計算機技術和網絡多媒體的發(fā)展,計算機輔助教學已經深刻影響了現代的教育模式,同時也影響的教師的教學思維[3],給醫(yī)學教育領域帶來了深刻的變革。數字化切片系統是由數字切片掃描裝置和數據處理軟件構成,利用放大系統在低倍鏡下對切片進行掃描成像,然后,掃描控制軟件在光學放大裝置有效放大的基礎上采集高分辨數字圖像,圖像壓縮與存儲軟件將圖像進行無縫拼接處理,制作成整張的數字化切片,再將這些數據做出數字化的切片庫[4]。數字化切片的出現使得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教學模式發(fā)生了很大改變。數字化切片是將數字化切片應用到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形象直觀,操作重復性強的學習平臺,激發(fā)學習興趣,有益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怎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學習、主動思考,是每個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數字化切片的優(yōu)勢。數字化切片易于保存和管理。應用計算機技術建立起了病理切片庫,保存典型的切片資料,這樣解決了傳統切片不易保存,易退色,易損壞等問題,實現了資源共享。數字化的切片使實驗課不再受顯微鏡的限制,只要有電腦就可以隨時觀察切片。通過在電腦上安裝病理切片瀏覽系統,就可以觀察切片,相對于用顯微鏡觀察而言,數字化切片可以任意比例的放大或縮小,瀏覽為光學放大而非數碼放大,這與普通計算機瀏覽圖像而無法改變圖像分辨率有本質區(qū)別[5-6]。因此,不存在圖像失真和圖像細節(jié)不清的問題,操作簡單,效率更高。數字化切片系統在鼠標操作下可以觀察任意位置的結構,進行放大和縮小瀏覽,圖像清晰,具有較高的保真特點。同時,也彌補了傳統教學中切片數量和質量的限制。傳統教學中,由于切片數量的限制,往往幾個學生共用一張切片,同時,學生剛開始在不熟悉顯微鏡使用的情況下,極容易壓壞切片,而數字虛擬切片則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購買的數字化切片來源于全國各大高校精心制作的成果,其圖片質量毋庸置疑。另外,數字化切片較傳統切片而言不退色,不會壓碎,而且可以長久保存。在國內,已有很多高校、醫(yī)院及科研機構建立了數字化的病理數據庫,許多高校對經典的教學切片和疑難病例切片進行掃描,建立起了一個數字化的網絡教學平臺。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應用掃描技術對病理切片進行掃描,轉化為電腦圖片進行保存,并能對其進行放大,就好比電腦就是臺顯微鏡,大大提高了病理學的實驗教學質量。數字化切片的不足。數字化切片也稱虛擬切片,是一種現代數字系統與傳統光學放大裝置有機結合的技術。學生一般通過電腦操作,這樣減少了學生的動手操作機會,使學生忽略了顯微鏡的使用。因此,在口腔組織病理學的實驗教學中應將數字切片與傳統切片相結合,利用各自的優(yōu)勢,優(yōu)化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
2.2采用多媒體教學強化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口腔組織病理學屬于形態(tài)學的范疇,授課內容覆蓋面廣、教學內容繁重且涉及大量圖片。因此,通過單一的理論講解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果我們通過多媒體示教,通過整合圖片、文字、視頻等信息媒介可以使學生更直觀更有效地了解口腔組織學的變化及相關疾病的病例特征。將顯微鏡下的組織改變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將抽象的組織病理變化系統化形象化地展示給學生,更易于學生理解。多媒體教學可以有多種形式,如PPT、動畫以及視頻等,再結合教師的講解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7]。
2.3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對比觀察??谇唤M織病理學中涉及大量的微觀結構,如果我們僅僅單純的講解,學生不僅不易理解,而且易混淆相關疾病。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疾病微觀結構能加深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更好地認識該疾病。比如觀察頜下腺時,可以同時觀察正常頜下腺的結構,頜下腺炎,頜下腺混合瘤等,通過正常和異常的組織觀察對比,加深學生的感知,為學生以后從事臨床診斷工作打下基礎。開放式教學。根據教學內容,設定利用學生發(fā)展的開放式教學情境,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然后根據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來講解。課前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提前預習,課前留出部分時間討論,學生如有不懂的可以互相展開討論。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鏡子以及簡單的器械來觀察自身的口腔基本結構,例如牙齒的排列、數目、色澤和形態(tài)等,同時觀察牙齒有無結石、病損及缺陷等。學習牙齦時,可以用手感知牙齦的色、形、質等,同時聯系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刷牙出血、牙痛及牙松動進行討論,增加學生感性認識,實踐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種方法深受學生的歡迎,提高了教學效果[8]。實踐式教學??谇粚嶒灥哪康氖峭ㄟ^實驗掌握口腔臨床基本操作技能[9]。形態(tài)模型的制作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模型可以將口腔復雜的形態(tài)更加直觀的展示出來。實驗課中,教師采用蠟燭、橡皮泥等教學工具,學生通過制作口腔模型,更加直觀地理解牙齒的結構形態(tài)。牙齒發(fā)育過程是比較抽象的,可以用橡皮泥制作牙胚的形成到牙體形成再到牙齒萌出的模型,不同的結構用不同的顏色表示,這樣學生對牙發(fā)育的過程以及不同結構的變化便一目了然,便于觀察對照。這樣一些相關的疑難點問題迎刃而解。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增加了對知識點的記憶,提高了學習興趣。磨片制作。在口腔組織學這部分關于牙齒的發(fā)育結構和齲病的結構特點,需要學生觀察。實驗室現有的切片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牙齒磨片購買困難,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實驗課學習的效果和動手操作能力,我們增加了牙齒磨片制作的實驗課。牙齒的來源主要讓學生去社區(qū)口腔醫(yī)院以及實習的同學那去收集。為了節(jié)省實驗課的時間,我們的實驗師將收集來的牙齒在切割機上切成1mm左右的均勻厚度。在實驗一開始,先指導學生熟悉磨片的制作過程,由教師講解整個制作過程,然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整個磨片的制作。學生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加深了對牙體組織疾病的認識,這樣不僅解決了磨片稀缺的問題,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在整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問題,不僅鞏固了理論知識,也提高了實踐技能。
2.4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在以往的教學中,口腔組織病理學的考試都是選取幾張典型的切片,讓學生抽取題并在顯微鏡下觀察組織結構,同時記錄觀察結果。將考試成績作為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評判標準,這種考試方式容易助長學生作弊行為[10],且不是學生真實水平的反映。我們本學期通過考試改革,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弱化應試考核。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促進平時學習的動力。學生每次上實驗課時需要認真讀片,能按照大綱要求掌握片子上的組織結構,加深對內容的理解。課下需對本次實驗課的內容進行繪圖,該圖的質量可以反映學生對本節(jié)實驗課的理解程度。一般要求學生在繪圖時將重點結構標注,這樣又可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鞏固。學生平時成績的考核還可以將到課率、回答問題的情況以及發(fā)言的積極性作為評定標準,期末實驗課考試中引入病例分析考核,這種方式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跳出了原有的死記硬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臨床診斷思維,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病理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
中圖分類號:R-4;G420
病理學在醫(yī)療專業(yè)上面是一門非常主要的課程,在醫(yī)學教育當中起著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以疾病為主要研究對象,從其機能、形態(tài)以及新陳代謝等角度來描述疾病的變化和發(fā)展規(guī)律,來講述疾病的原理,在此基礎上為臨床實踐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逐漸的受到了學生的重視。它是基礎和專業(yè)課之間的重要橋梁和導向。但是長期以來,病理學無論是從教學計劃制定、教學大綱以及教學內容的安排來說都沒有突出病理學的培養(yǎng)模式,其不能夠顯示出一定的專業(yè)特色,就間接性的導致了理論和實踐脫節(jié),影響到了業(yè)務能力以及素質的提升。所以本文就病理學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對其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了改革。
一、更新教學理念
病理學屬于醫(yī)學基礎理論學科,其研究的范圍比較廣泛,是將醫(yī)學領域多學科知識進行有機融合的一門綜合性邊緣學科,只有學好病理學,才能夠更好的觀察其生命現象,從而能夠正確的、系統的、深刻的認識病理學,才能夠在基礎和臨床工作當中運用自如。所以說只有搞好了病理學課程建設,才能夠更好地進行教學,為培養(yǎng)醫(yī)護人才和科技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就病理學所涉及到的教學內容和臨床應用的關系進行了調查,調查的目標主要是針對已經實習的本科學生和臨床教師。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的人認為傳統教材的內容不符合實習所需要掌握的內容,不能夠擺脫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框架,其課程重復的內容較多,不能夠很好的詮釋病理學的概念和意義。針對調查結果,提出了建議應該盡可能的減少病理學的內容,突出整體性與實用性,在學生能夠吸收的原則下進行教學。
因此,首先必須從其相關的內容著手,要在講解的過程中呈現出一個完整的知識概念,但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使學生自己能夠填補這片空白,增加對于知識的認識度。
例如,就呼吸系統這章節(jié)來說,其包含了肺炎、支氣管炎以及肺結核等疾病。對各個病因的特點可以進行粗略的講解,重點講述各個疾病的不同階段的病理形態(tài)改變及臨床表現,剩下的內容讓學生進行收集和整理資料自己去了解,這樣不但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而且還可以使學生能夠充分的掌握學習的內容。在嘗試著進行臨床知識的講解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將臨床知識按照系統進行分類講解,從而讓學生對于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有一個動態(tài)和整體的認識,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另外,在講解病理學的時候,我們可以融入多學科知識,比如,可以適當的引入一些生物學的知識。分子生物學是生命學科的基礎,所涉及的范圍還是非常廣泛的,涵蓋了醫(yī)學在內的各個領域的生命科學,就醫(yī)學知識體系方面占據著很大的地位,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能夠讓學生更深入的認識疾病。再比如說,在講解腫瘤的時候,可以就腫瘤和細胞周期相關的內容進行講解。除此之外,還可以將免疫病理學、環(huán)境病理學等相關的內容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使得學生能夠從多角度認識病理學,更好地掌握其內容和具體含義。
在講解疾病病因和發(fā)病機制所帶來的典型病例的時候,要通過臨床表現以及相對應的討論和數據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書中的理論知識不能夠完全的代替臨床實踐,要求學生要重視臨床實踐,要全面客觀的進行分析,將客觀醫(yī)學成果作為保障,將書本中的臨床實際和知識結合在一起,在臨床工作中去進行考證。在考證的過程中使自己對疾病加深理解和認識,掌握其治療方法和思路。這樣的方法和手段能夠有效的加深學生對于病理學的認識和培養(yǎng),能夠明確自己想要擔負的責任,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和興趣。
二、改變教學方法
在講解病理學的時候,要盡量精簡文字的描述,利用多媒體教學增加其內容豐富性,要敲掉學生的直觀意識,從理性認識轉變到感性的認識,更深刻的記得所教授的知識點。
將一些比較難以理解的理論課內容與實驗課相結合,通過看、聽、做的方式進行學習,有效地邊吸收邊消化。不僅如此,還要將臨床和理論教學結合在一起,將病人和疾病結合在一起,通過觀察疾病、討論病因、狀況,掌握相對應的疾病的病因、病理變化以及發(fā)病機制,改變就病論病還應該將臨床教學和理論教學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將疾病和病人聯想在一起,通過改變就病論病的傳統理念,從而脫離臨床教學的現狀。將實驗和教學結合在一起,每一學期都要強調其實習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思考、分析和觀察從而更好地學習病理學,通過組織課內臨床并的研究,舉辦相關的學術研討會從而提升自身的學習水平,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最后一定要牢牢抓住現代科技的教學設備,例如說圖像分析系統等現代化設備,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計算機多媒體設備,將病理學和現代化教學結合在一起,將病理、病情、病況通過文字的方式展示出來,讓學生能夠更生動形象和病理相結合,從而更好地掌握病理學。
結語:
言而總之,為了能夠適應培養(yǎng)高素質醫(yī)學專門人才的需求,必須要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要及時的更新其教學觀念,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將病理學和臨床實習結合在一起,探索相對應的現代化教學內容,掌握好相應的方法和教學手段,保證其教學質量,使得病理學能夠深入學生的內心,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 CPC教學方法的應用
CPC教學即為臨床病理討論教學,旨在通過對病變特點的觀察,對患者的疾病癥狀及體征進行推導[1-2]。由此可見,這一教學方法的核心即為“推導”,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可圍繞這一核心,指導學生以科學的方法將疾病的病理變化與臨床表現進行有效聯系。進行CPC病例選擇時,教師應當充分注重所選病例的典型性,以幫助學生以更快的速度進行理解與消化,當學生對該病理類型建立起基本的概念框架后,教師便可在所選病例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延伸,以提高學生對各環(huán)節(jié)病理知識進行相互聯系的能力。另外,在向學生提供CPC病例醫(yī)學資料時,應當保證資料的完善性,包括發(fā)病過程、治療經過、死亡記錄等,以真實客觀的教學資料來幫助學生做出準確的判斷與推導。準備充分后,教師即可根據所學章節(jié),通過CPC教學方法將臨床病理與教學工作進行密切聯系。
以“肝阿米巴病”的病理教學為例,教師可首先指導學生自行分為不同的小組,并向學生提供相應的病例資料,隨后讓學生根據對患者資料的分析,來對其病理特點與臨床表現進行深入探究。病例資料大致如下:患者為58歲男性,連續(xù)兩年時間存在“痢疾”癥狀,且呈反復發(fā)作狀態(tài),體質逐漸瘦弱,近兩個月來出現肝區(qū)疼痛現象,并伴隨著持續(xù)性高熱癥狀,最終全身衰竭而亡。根據詳細病例資料,教師可指導學生對該病例的肝標本進行細致觀察,并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根據觀察結果,在小組之間展開討論,并將討論結果作為推導答案,最終由教師對各小組的討論結果做出客觀評估。如“持續(xù)性高熱的引發(fā)因素有哪些?”、“導致患者肝區(qū)疼痛的原因是什么?”等問題,均可作為學生進行自主探討的問題范圍。學生在觀察病理標本時,一方面應當對該標本的病變特征與相關臨床表現進行相互聯系,另一方面,應當通過所學的病理學理論知識,嘗試對患者的臨床表現做出科學的解釋,由此實現病理標本觀察價值的最大化提升。通過上述方法進行教學,不僅可對學生的病理學理論知識與臨床知識起到鞏固作用,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相應的思維拓展空間,有助于學生醫(yī)學知識應用能力的穩(wěn)步提升。
2 CBL教學方法的應用
CBL教學即為案例式教學,具體指以實際教學內容為基準,將相應的案例向學生進行展示,并引導學生通過所展示案例,將病理學理論知識與臨床病理知識進行有效結合,并對案例中所涉及到的相關知識進行細致分析[2-4]。由此可見,這一教學方法的核心即為“分析”,意味著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側重于引導學生從正確的方向、角度出發(fā),通過案例分析來獲取相應的醫(yī)學知識,由此實現病理知識框架的進一步完善。教師應用這一方法進行教學時,首先,應當指導學生對疾病的相關特征進行切實掌握,確保病理分析方向與疾病的診斷邏輯相符,避免學生的學習方向出現偏差;其次,應當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病理學相關知識進行綜合利用,在分析過程中,利用病理學知識進行科學判斷,同時也可利用分析過程中所汲取的知識來豐富自身病理學知識框架;最后,應當遵循“引導為主,講解為輔”的教學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得到最大化激發(fā)。
例如,為提高學生對疾病的診斷能力,教師可向學生提供相應的案例資料,并讓學生根據資料對患者所患進行診斷,并提供相應的診斷依據。病例資料大致如下:22歲男性青年患者,癥狀為寒戰(zhàn)、高熱、呼吸困難,并伴隨著胸痛、咳嗽等現象,咳出的痰液呈鐵銹色,經詢問得知是由于酗酒后淋雨所導致。經X線檢查,得知患者左肺下葉存在大片致密陰影;經血常規(guī)檢查,得知患者WBC為17×109/L;經聽診檢查,得知患者左肺下葉存在大量濕性??音,且存在觸診語顫增強現象。根據上述資料,教師如僅僅要求學生對該病例做出臨床診斷,便容易導致學生給出的診斷結果過于片面。如資料中提到的“咳出的痰液呈鐵銹色”這一信息,學生在沒有對其他癥狀及體征進行深究的情況下,往往僅將患者的陽性癥狀與體征進行簡單堆積,不利于臨床思維能力的高度發(fā)揮。因此,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可針對資料所給出的信息做出適當細化,向學生提出“導致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的因素有哪些?”、“痰液顏色說明了什么?”等問題,使學生對資料中的每一處細節(jié)進行深入探究,以對診斷的準確性形成保障。通過上述方法進行教學,不僅可有效提高學生在診斷工作中的嚴謹性,也有利于學生病理分析能力、應用能力的根本提升,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
3仿真情景教學方法的應用
仿真情景教學方法即為通過臨床工作過程的模擬,來完成對學生臨床技能的培養(yǎng)。由此可見,這一教學方法的核心即為“模擬”,教師在應用這一方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以培養(yǎng)學生臨床技能為目的,指導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完成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實現病理學知識與臨床病理的相互滲透。首先,教師應當對各種臨床典型病例進行整理,并挑選出相應的學生進行扮演,即為“簡易標準化病人”(SSP),隨后由教師進行接診醫(yī)生的角色扮演,根據患者提供的病情信息切實診斷??偠灾?,仿真情景教學方法即為疾病診斷的模擬過程,旨在通過情景實踐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病理學應用能力的根本提升。
例如,由學生扮演的患者向由教師扮演的接診醫(yī)生做出病情陳述,告知醫(yī)生自己存在下腹疼痛、發(fā)熱、下腹壓痛等癥狀,再由教師通過病理學理論知識與患者實際臨床表現相結合,對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評估。針對患者所羅列的相關癥狀,醫(yī)生可首先考慮為闌尾炎,隨后可結合血常規(guī)、X線、超聲等相關診斷技術進行確認,完成一套完整的常規(guī)檢查流程。進行上述示范后,教師可指導學生以此類推,自行分為不同的小組,以相同的方法進行互動式學習。在這樣的模擬情景下,學生可有效將課堂中學習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臨床實踐的技術支撐,對于自身職業(yè)定位也可具有更為強烈的認知。通過上述方法進行教學,不僅可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臨床技能擁有更為廣泛的發(fā)揮空間;同時也可實現“理論服務于實踐,實踐用于豐富理論”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可將抽象的教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操作技能,具有雙重教學意義。
[關鍵詞]臨床病理學;病理學實驗教學;臨床思維
[中圖分類號]R36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0616(2013)23-162-03
病理學作為醫(yī)學主干課程之一,其目的在于通過對于病變的大體及鏡下形態(tài)學特點的描述和觀察,抓住疾病發(fā)生變化的本質,最終為學生順利過渡到臨床打下堅實的基礎[1],在整個病理學教育中,實驗教學有著很重要的地位,通過具體的標本和切片的學習,可更加形象的揭示病變的特點,病因,發(fā)病機制,伴隨的功能改變和臨床病理聯系,與理論課知識點相互呼應,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和啟發(fā)學生的感性認識,最終結合理論知識,形成理性認識,對于實驗教學探討和深入,將直接改善理論課的教學效果,病理學實驗教學需要涉及解剖、組胚及其他基礎醫(yī)學知識,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與臨床掛鉤,才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chuàng)新意識,才能更好的讓學生融入課堂,參與到教學中來,因此,病理學實驗教學中需要引進相關教育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互動性,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1病理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和病變本質的學科,重點在于病變器官、組織、細胞大體和形態(tài)的描述及理解,且病理學概念多,知識點多,病變千變萬化,單純靠課堂理論教學不能完全達到教學效果,這就凸顯了病理學實驗教學的重要性,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進展,病理學實驗教學技術也由板書、掛圖,演變?yōu)楝F代實驗教學常用的多媒體教學甚至是網絡教學,學生可獲得的信息量逐步加大,典型病變也更加清晰、直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師很容易開展教學,但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弊端[2],雖然現代教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病理學實驗教學課堂,但傳統模式的實驗教學依然類似理論課教學,教師針對病變講解特點,學生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模式稱為講演法,是教育歷史上最悠久的方法之一,其特點是能夠與理論課知識完整銜接,在短時間內將病理學的相關概念、重點、病變等系統的傳授給學生[3],而此種教學模式的弊端在于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不高,被動接受教師講解的過程中,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和積極性也未能充分發(fā)揮,甚至在講解典型病變的過程中,學生成為看客,沒有自己的思考,而是一味的追求教師和書本,這樣就違背了病理學教學的初衷,而且目前的病理學實驗教學,重點在于基礎病變和基礎知識的講解,對于病理學最新的研究進展則介紹的比較少,就不能滿足部分勤學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對于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在適當調整的基礎上,使其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又能及時介紹本領域最新的進展,更好的銜接理論課,為臨床服務。
2臨床病理學在病理學實驗教學的應用
2.1臨床病理學與培養(yǎng)學生臨床思維的結合
臨床病理學作為病理學的應用型分支科學,廣泛應用于疾病的診斷、治療效果的評估及相關科研的數據分析,臨床病理學由于其與臨床直接掛鉤的特殊性,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作為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學生,更關心的是所學知識在臨床上的應用程度,而教師在積極引導學生學習病理學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臨床思維模式的建立[4],筆者在進行實驗教學的同時,給學生講解一些臨床典型病例,以病案教學的模式結合臨床病理學的分析,使學生建立正確的臨床思維,進一步了解病理學在臨床中的地位,提升他們對病理學的學習興趣,例如1例男性患者,50歲,肝區(qū)隱痛2年多,雙下肢反復水腫8月,復發(fā)加重伴乏力、腹脹20d入院,體格檢查:頸部和面部見多個蜘蛛狀血管痣、叩痛,肝肋下未捫及,劍下4cm,質韌。脾大,腹腔積液征陽性[5],雙下肢凹陷性水腫。作為臨床醫(yī)生應該怎樣思考?臨床病理學如何在本例應用?如何建立正確的臨床思維?這些都是學生極為關注的,能夠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6]。從臨床病理學角度來看,該患者需要進行B超引導下肝臟穿刺,獲取新鮮的肝臟組織方能確診,組織切片后,就要運用臨床病理學知識進行診斷,如果觀察到假小葉結構,考慮肝硬化;如果觀察到細胞呈現梁索狀、片巢樣結構,有異型,可見血竇,無纖維組織,考慮肝細胞性肝癌;如果觀察到細胞呈現腺管樣結構,可分泌黏液,考慮膽管細胞癌,結合臨床癥狀及體征,整個診斷過程涉及的知識領域面比較寬,在主動參與的前提下,學生將自動尋找并獲得相關知識,教學效果將會有效提高,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的時候,需要提到,肝硬化在臨床上可以表現為肝區(qū)隱痛、腹脹、體格檢查可以發(fā)現蜘蛛狀血管痣,這是臨床病理學的內容,也就是所謂的臨床病理聯系,是一種順向思維,是一種由因到果的過程。而臨床上,醫(yī)生需要依靠相關的陽性體征和癥狀進行逆推,是一種逆向思維,是一種由果到因的過程,而這種逆向思維就是每個醫(yī)學生必須要鍛煉和掌握的臨床思維,結合臨床病理學的學習,可讓學生更快,更好的掌握臨床思維,順利過渡到臨床。
2.2臨床病理學與擴展學生視野的結合
在病理學實驗教學的課堂上,鍛煉學生的臨床思維是很重要的任務,如何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真正從課堂狹小的空間走出來,主動吸取相關領域的知識,為進入臨床打下堅實的基礎,則是而病理學實驗教學的另外一個重要任務,臨床病理學與病理學實驗教學的結合,可從一定程度上解決此問題,例如1例男性患者,56歲,頭暈、心悸8年,加重伴呼吸困難2d入院,體格檢查:急性病容,端坐呼吸,雙側心界擴大,雙肺下部聞及少量細濕?音,心尖部聞及舒張期雜音,既往有高血壓病史,教師在講解此病例時,首先根據癥狀和體征,要考慮高血壓導致心臟病變的可能,可給學生強調血壓過高所導致的心臟肥大,并展示心臟肥大的大體標本圖片,但學生此時只有粗淺的印象,對于圖片所展示的病變本質認識不深,學習興趣不高,此時教師可穿插相關臨床病理學知識,包括心肌細胞鏡下圖片―細胞直徑增大,肌原纖維增粗,細胞核呈分支狀等心肌細胞肥大的診斷標準[7],給學生介紹心臟肥大在病變早期出現向心性肥大,導致瓣膜相對性狹窄,而出現了心尖部舒張期雜音,而在病變的晚期,心臟會進入離心性肥大的階段,最后可穿插內科學的知識,病理學上的離心性肥大實際上在臨床上又稱為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晚期心臟病變的比較常見的一種類型,結合本例,患者的心臟病變就經歷了由向心性肥大到離心性肥大,最終進入到心功能衰竭的過程。由此病理學實驗教學就由單一的病變闡述過渡到了結合臨床病理學及臨床醫(yī)學的綜合性知識拓展過程,顯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3實踐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及作用
而在運用臨床病理學知識開展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任教老師在精心備課的同時也要注意,醫(yī)學實踐對于醫(yī)學生而言,是強化理論、學以致用的關鍵一環(huán)[8],是醫(yī)學生向醫(yī)生蛻變的重要一步,因此,實驗教學更多的要以學生為主,要以臨床病理學知識開展的臨床病案分析為主,讓學生更多的接觸病例,主動的去收集臨床、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資料,最終通過臨床、大體、光鏡三結合,運用臨床病理學的知識得到自己的診斷,在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輔助和引導的作用,更多的時間要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思考,增強互動性,開闊視野,例如1例女性患者,53歲,因“白帶增多伴腥臭味、接觸性出血10個多月,右頸部包塊3個多月伴咯血1個月”入院。體格檢查:患者消瘦,右頸部淋巴結腫大、質硬、不活動。婦科檢查:宮頸肥大、宮頸表面見菜花狀新生物突起,觸之質脆,易出血。X線片提示雙肺內見多個散開分布的結節(jié)狀陰影。既往病史:患者患慢性宮頸炎(病理診斷)10多年,1年多前取宮頸活檢,病理診斷為慢性宮頸炎伴宮頸鱗狀上皮呈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病理資料:頸部包塊活檢,病理診斷:(右頸部)淋巴結轉移性鱗癌。教師在講解本例時,需要引導學生結合臨床資料和病理檢查綜合分析,本例病人既往有慢性宮頸炎伴不典型增生,而同時頸部淋巴結為轉移性鱗癌,啟發(fā)引導學生的思維,以互動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首先考慮本例診斷為宮頸鱗癌,并且存在慢性宮頸炎――不典型增生――鱗癌的過程,體現了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同時教師也需認識到,臨床病理學的發(fā)展是日新月異的,診斷標準也在不斷修訂,這就需要教師隨時充實自己,并將本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享給學生,并可利用網絡資源查找相關的大體標本和鏡下切片,對固有教學資源是一個很好的補充[9],將能直接充實實踐教學,使學生直接受益。
動物病理學是動物醫(yī)學專業(yè)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其理論性和實踐性極強,是基礎獸醫(yī)學與臨床獸醫(y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它一方面以多門基礎獸醫(yī)學學科(動物解剖學、動物組織胚胎學、動物生理學和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等)為基礎,另一方面又為臨床獸醫(yī)學(內科學、外科學、傳染病學、寄生蟲病等)學習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論,因而在獸醫(yī)學課程的設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為了提高動物病理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能力,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強化直觀教具的使用,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和優(yōu)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等,積極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理論與實驗并重
動物病理學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因此在教學中應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原則。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學重點應有所側重,理論課側重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進行詳盡、透徹的講解;實驗課側重學生對大體標本和病理切片的觀察,通過病理實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理論課內容的理解、消化,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另一方面,改革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在以往的病理實驗課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先由教師講解,復習理論知識、講解標本切片,學生則是被動地對照講解和實習指導觀察驗證。教師講解得非常細,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的思考。致使實驗結束后,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不深刻,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及學習興趣,采取以學生自學、討論為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獨立觀察標本切片和小組討論總結病變特點,提出診斷,并結合病理改變分析臨床癥狀出現的原因,分析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教師則采用啟發(fā)式教學,以引導、總結、歸納為輔,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每堂課都能真正有所收獲。從而加強了病理實驗教學效果,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進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2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是目前高校理論授課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在病理學教學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罩v理論會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采用傳統的黑板+掛圖形式的教學手段既費時,過于模式化,又很難將真實的病變完全演示出來,導致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通過多媒體教學以視頻、圖片和動畫等多元組合的形式,將形態(tài)直觀的大體標本和病變典型的組織切片圖片展現給學生。同時,采用多媒體教學更容易將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的大體、鏡下結構進行比較,使學生既鞏固了動物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知識,又深刻地認識了病變的實質,解決了教學難點,不僅省時高效而且形象直觀生動。
通過多媒體教學的形式和手段,采用啟發(fā)式教學,聯系臨床病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有機結合,使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充分表達教學意圖,有利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大大節(jié)省寫板書和繪圖時間,改善了教學結構,增加信息量;豐富了病理學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觀察、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激發(fā)了學生對病理學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效果。
3講授與自學有機結合,實施啟發(fā)式教學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把重點和難點等問題交給學生,提出問題,布置學習任務,先讓學生課前自學或課堂自學,再由教師簡單總結,并過渡到所講內容。經過學生自學后教師再講解,能更好地實施啟發(fā)式教學法,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并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提高教學質量,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以“少而精、新而實、博而道”為方向,重點突出,側重理解,同時加強不同課程之間的交叉與融合;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切身感受和理解知識產生與發(fā)展的過程,要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培養(yǎng)學生主動地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要積極運用網絡教學和多媒體教學,加大教學信息量,拓寬學生視野,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趣味性,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吸引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
4改革考試方法,抓好考試環(huán)節(jié)
動物病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是學好其他專業(yè)課的基礎。為了督促學生學好這門課程,既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又重視實驗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合作意識和科學素養(yǎng)等方面綜合能力,全面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更加客觀準確地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改革考試方法,由傳統的學生成績的組成,平時成績(出勤、實驗報告等)占30%,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占70%,改為平時成績(包括作業(yè)、實驗報告、考勤、在課堂討論中能積極提出問題和見解的表現等)占10%、實驗教學考核占30%、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占60%。通過這種考試方法的改革,將學生平時學習“全過程”的方方面面均納入到考核的內容中,使學生既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獨立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了學生對實驗教學不重視、參與實驗教學考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高,搞考前突擊,只會背課本、背筆記,對理論知識死記硬背,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從而公正、合理、全面地評價每一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關鍵詞:病理學;實驗教學;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6-0271-02
病理學是一門研究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揭示疾病本質的醫(yī)學基礎學科,也是聯系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的橋梁學科[1]。病理學實驗課是病理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對理論學習的補充和延伸,實驗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整個病理學教學的質量?,F代醫(yī)學知識日新月異,不斷有新的疾病及新的診斷及治療技術出現,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會醫(yī)學生終生學習,可以幫助醫(yī)學生不斷發(fā)展完善自己,站在科學的前沿,更好地為病人服務。因此,我們需要根據病理學課程特點,突破傳統的病理學實習課教學模式,探索一套全新的病理學實驗教學體系及教學手段,培養(yǎng)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及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素質醫(yī)學人才。
一、我院病理學實驗教學體系的現狀
我院五年制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病理學課程安排在大學三年級的上學期開設,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病理學實驗課共計13次3時,以觀察病變標本和切片為主要教學內容,以“灌輸式”或“填鴨式”的傳統授課方式為主要教學手段,按照理論課內容開展的驗證性實驗,認識各種疾病的基本病變特征。這種教學模式下的教與學顯得比較枯燥乏味,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學習的熱情,不能主動地將疾病的臨床表現與病理改變相結合,不善于思考標本和切片的臨床意義。自2009年以來,我院配備了100套數碼顯微互動系統用于組織學及病理學的實驗教學,顯微數碼互動系統集影像、聲音、圖像、文字以及靈活的互動系統為一體,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2],但因實驗教學體系設置陳舊、實驗課學時有限等原因,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仍有待加強。
二、新的病理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
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五年制本科生病理學的教學的目標,是要使學生認識疾病的形態(tài)學變化及其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進而認識疾病的本質,闡述病理與臨床的聯系,為學習臨床醫(yī)學以及防治疾病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實驗課的總論部分主要讓學生認識疾病共有的基本病理變化及其發(fā)生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實驗課的各論部分要求學生掌握各系統常見病多發(fā)病的主要病理變化及其特殊規(guī)律。通過實驗課教學,我們重在提高學生對病變的觀察和辨認能力,加深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并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對知識的綜合分析和應用能力。因此,有必要構建新的病理學實驗教學體系,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形態(tài)與功能的聯系、整體與局部的聯系,并了解學科領域的新發(fā)展和新動態(tài),從而具備快速適應臨床工作的能力。
1.教學內容的整合及優(yōu)化。病理學以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為基礎,在學生掌握器官和組織的正常結構的基礎上學習疾病狀態(tài)下的形態(tài)變化及相應的臨床病理聯系。我們以突出課程的實用性、系統性與科學性為原則,對現有教學計劃進行調整,重在教學內容上加以整合和優(yōu)化,實驗內容的精簡和重組,重點講疾病的共性,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刪減現在的少見病和疑難病。具體來說,病理學實驗內容的整合及優(yōu)化如下:病理學基本實驗技術(3學時),加入尸檢、切片制作及免疫組化等內容。通過尸體解剖觀察,學生能更好地樹立系統觀,深入體會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及轉歸過程,明確病變的性質及死因,有助于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臨床分析能力。組織切片是病理學實驗最常用的素材,每張HE切片需要經過取材、固定、脫水、包埋、切片、染色、封片等多個步驟才能完成,其中任何一環(huán)節(jié)處理不恰當,都會影響到最后的切片質量和診斷結果。讓學生了解切片的制備流程,有利于學生全面理解所觀察的切片。此外,細胞穿刺和免疫組化是臨床病理診斷的重要部分,介紹相應的操作步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臨床疾病診斷的基本方法。組織損傷及修復(3學時),血液循環(huán)障礙(3學時),炎癥(3學時),腫瘤(6學時),各論:循環(huán)、呼吸、消化、生殖、泌尿、傳染病各3學時,再加上典型病例討論3學時。通過這種教學內容體系的變革,可以幫助提高學生對疾病的整體認識,掌握切片制作的來龍去脈,疾病的基本病理變化和各系統疾病病變的特殊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革新病理學實驗教學手段。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主要以教師講解切片及標本病變要點,學生觀察畫圖為主要形式。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能夠主動思考問題的學生非常少,對疾病病變特征及轉化規(guī)律的整體認識不夠。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入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基本病理實驗技術環(huán)節(jié),因為涉及的內容比較多,課堂學時有限,可以事先將尸檢、切片制作、細胞穿刺及免疫組化等內容的視頻放到校內病理學學習網站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學,上課時各組推選小組長匯報學習要點,教師予以指導和總結。總論部分的基本病理變化也可摒棄以往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描述看到的基本病理變化,并根據病變特征學會基本病變的診斷,讓學生在主動學習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各論部分采用病例式教學,選擇各系統典型的、與病理知識相關緊密的臨床病例,讓學生的小組的形式討論并匯報小組結論,讓學生自主地解決臨床實際問題,一方面激發(fā)學生對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究熱情,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案例討論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極性,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作能力和語言溝通能力,增強學生作為醫(yī)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3]。
3.改進病理學實驗考核方式。我校原有病理學考試模式采用期末終結性評價考試的方式進行,對這門課程的評價主要靠期末考試的分數評定,學生考試前死記硬背,基本能通過考試,因此,改革病理學考核方式非常必要。鑒于理論課是大班上課,人數較多,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及學習過程給形成性評價可行性不大。因此,根據實驗課上學生的表現,增加平時成績的比例,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日常學習。從病理基本實驗技術的匯報環(huán)節(jié),到總論切片的自主診斷及各論病例的討論,均可以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形成性評價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特別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臨床思維、推理能力等。另一方面,形成性評價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形成規(guī)范、完善、有效的學習成績評定體系[4]。
綜上所述,在醫(yī)學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構建新的病理學實驗教學體系,重新整合及優(yōu)化實驗教學內容,突出突出課程的實用性、系統性與科學性;革新實驗教學手段,改進實驗考核方式,可以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今后的臨床實踐奠定了基礎。我們將不斷研究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教學組織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玉林.病理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4.
[2]金家紅.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在醫(yī)學形態(tài)學實驗教學中的利與弊[J].醫(yī)藥前沿,2013,16(6):298-299.